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是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所在专业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为了有效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检验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标准,分析学生各项能力的长处和短板,为专业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特制定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和实施办法。具体办法如下:
一、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是信息工程学院各专业每一届所有取得学位证书的毕业生。针对12条毕业要求,逐项进行评价,核查其“毕业要求达成度”。
二、评价机构、责任人及职责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由院务委员会统筹,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评价工作组负责具体实施。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构和人员职责见表1:
表1 信息工程学院各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构、责任人及责任一览表
负责机构及责任人 |
主要职责 |
院务委员会 |
启动毕业评价;统筹协调评价工作 |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
制定各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标准与具体评价方法 |
审核毕业要求评价报告及专业持续改进方案 |
评价工作组 |
收集数据 |
实施毕业要求评价 |
分析数据并撰写毕业要求评价报告,形成专业持续改进方案。 |
三、评价周期
评价周期为一年,对每届毕业生评价一次。评价时间为每年6月,同时,每四年对当年应届毕业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度的综合评价工作,用于对课程体系修订的持续改进。
四、评价方法和过程
(一)评价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毕业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这些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方法包括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类,以直接评价为主,以间接评价收集的数据作为补充。直接评价以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评分表法为主;间接评价主要指问卷调查法。
1.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
首先计算各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达成情况,即用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的教学环节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乘以该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支撑权重,得到各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达成度;然后计算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达成情况,即将各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达成度求和,计算出该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达成度;最后确定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即选取毕业要求各观测点达成度的最小值为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
2.评分表法
评分表法主要用于评价非技术性指标,通过制定详细、具体、可衡量的评价指标,设置不同的达成情况层级,并对观测点的不同达成情况给出定性描述,形成评分表。结合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设计报告、作业等依据评价学生在该项指标上的表现,通过满意程度给出量化分数,从而计算出达成度评价值结果。按照评分表给出的分制算出的结果,转化为百分比,汇总评价结果。评价结果通过算术平均,计算某项评价指标对应某一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评价值。
以此方法,对某一项毕业要求观测点,计算各门支撑课程的达成度评价值结果,根据各门课程的支撑权重,加权重算出该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评价值,加权和计算的方法参照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
3.问卷调查法
间接评价主要基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即从学生自身角度和第三方角度分别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具体方案如下:
一是调查问卷中除了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评价、师资情况评价等问题外,针对12项毕业要求设置“教学效果评价”问题类,为每项毕业要求设置五个选项(1至5分),不同分值代表不同的达成度评价值(5表示完全达成);二是分发调查问卷,分别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填写;三是回收调查问卷,筛选有效问卷,统计毕业要求达成问题的回答结果;四是计算获得各类问卷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后,并进行汇总。
此法可参照评分表分析法进行对某一毕业要求观测点进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的定量计算。
4.毕业要求达成标准确定方法
按照《西京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以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绩点最低的毕业生成绩为参考标准,以该生的各项毕业要求达成最低值为合格标准。如果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值大于等于该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即为达成,否则为没有达成。合格标准拟定2-4年调整一次。
(二)评价过程
1.确定用于评价的教学环节及其支撑权重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全体教师讨论确定用于评价的教学环节及对应的课程目标,并对各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的支撑权重赋值。
2.评价依据
针对不同的评价方法,收集不同时期的评价数据作为评价依据。数据收集过程中,发现评价方法有不合理之处,及时调整,或补充采用其他的评价方法收集数据。要求教师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及时跟进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使用的评价数据为与专业直接相关的技术性指标达成情况数据。依据各门课程的考核材料,根据课程考核方式的不同,包括试卷、作业、实验、小论文、实习报告、程序、及创新性等进行课程达成情况评价数据,数据要明确指出对课程支撑观测点的对应评分标准。
评分表分析法中的评价依据是团队合作、沟通、工程职业道德等非技术性指标达成情况评价数据,主要包括实验报告、设计报告、实习报告、作业、课堂表现等。
问卷调查法中的评价依据主要包括应(往)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结果。
3.确认评价依据的合理性
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专人对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各门课程的评价依据(主要是对学生的考核结果,包括各门课程的试卷、作业、报告、设计等)合理性进行确认,确保课程教学活动能够支撑毕业要求,合理性确认内容有:一是课程考核内容是否完整体现了对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考核(试题难度、分值分布、覆盖面等);二是考核形式是否合理(除了期末考试外,是否采用大设计或大作业的形式考核学生是否获取该指标点所列能力);三是结果判断是否严格。确认结果应明确说明“合理”或“不合理”若确认结果为不合理,则不应采用上述试卷或报告作为达成度评价依据。
4. 审查课程评估结果
审查课程评估过程、文档记录及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分析及持续改进报告;确定课程达成情况评价结果及课程教学改进方案。
5.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根据专业规定的《毕业要求分解及实现矩阵》,当支撑某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所有课程的课程达成值评价结束后,计算所有课程达成度评价值的总和,即为该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实际达成值。
(1)计算每个指标点的达成值
举例说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1-3的共有6门支撑课程,其达成度目标值及课程达成度评价值见表2,则该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实际达成值为0.705。
表2 毕业要求指标点实际达成值计算示例
毕业要求指标点 |
支撑课程 |
达成度目标值 |
课程达成度评价值 |
指标点实际达成值 |
1-3. 能够……,具有……能力 |
课程1 |
0.1 |
0.094 |
0.705 |
课程2 |
0.2 |
0.160 |
课程3 |
0.2 |
0.065 |
课程4 |
0.1 |
0.074 |
课程5 |
0.3 |
0.229 |
课程6 |
0.1 |
0.083 |
(2)计算每个毕业要求的达成度
对于每一条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取其所有指标点实际达成值的低值,作为该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最终值。
举例说明:专业毕业要求1共分解为4个指标点,其实际达成值分别见表2,则毕业要求1的达成度评价值为0.705。
表3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示例
|
指标点1-1 |
指标点1-2 |
指标点1-3 |
指标点1-4 |
毕业要求1实际达成度 |
实际达成值 |
0.760 |
0.740 |
0.705 |
0.802 |
0.705 |
汇总12个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形成基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统计表。
6.全面分析形成报告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和应届毕业生调查问卷法的评价结果,分别形成《基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统计表》和《基于应届毕业生调查问卷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统计表》,并针对每一条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持续改进的意见与建议,形成《***专业***届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分析与持续改进报告》。
7.评价结果确定与使用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确定毕业要求达成的最低合格标准,审核结果记录文档及报告,院务委员会明确各项毕业要求是否达成。
评价工作组负责审核评价过程、将评估结果、改进意见和《***专业***届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及时反馈给各教学环节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并用于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等方面的持续改进(参见《信息工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