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官方网站“同心圆”民族实践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一株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系列活动,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旋律。于8月5日深入三江县城开展调研活动。侗族非遗文化不仅见证了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与拼搏,也承载着它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期待。
实践目的:了解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它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经过世代相传和发展,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侗族琵琶歌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侗族的琵琶与常见的琵琶长的不一样,用侗语叫“必巴”,它的歌声悠扬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曲调丰富多样,旋律优美流畅,歌词内容广泛,涵盖了侗族人民的生活、爱情、历史、传说等方面。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方式,表现出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同学们在县级非遗传承人杨建云老师的授课下,认真听取侗族琵琶歌的弹唱技巧,在课程中与学员们互相勉励、交流,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杨建云老师耐心讲解、示范弹唱操作。得知我们实践活动的目的,老师更加倾囊相授,她说:“希望侗族的琵琶歌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侗族也有很多非遗,欢迎大家来三江更深入的了解侗族,了解琵琶歌。”
二、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它的特点是多声部合唱:通常由3人以上组成歌队进行演唱,每个歌队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演唱过程中没有指挥和伴奏,依靠歌队成员的默契和和声来完成。自通过模仿自然声音,如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创造出和谐的音乐效果。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等,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实践团成员们和侗族大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韦气英老师学习了《知了知了叫不停》,老师自退休以来,她免费教学60多场,为弘扬和传承侗族大歌发挥了余热。在这次课程中,同学们也深深看出老师对侗族大歌的一种热爱。她说想让更多人了解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文化内涵等,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
三、木构建筑
实践团来到侗族木构博物馆,这里展示了侗族木构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历史悠久,不用一钉一铆,以榫卯衔接。在这里,实践团感受到侗族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在木构的每一处细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由衷地赞叹古代侗族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力,更深入地了解到这一非遗技艺的魅力。
实践团还前往了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杨涛家参观,他的祖父、父亲皆是传承人,墙上挂满了建构的工具和一些木构培训的合影。在他儿子的介绍下能深深感受到杨涛对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热爱,对拥有这一技术感到无比的骄傲。他家目前所居住的房子是全木楼,和他的儿子花费三年时间建造而成。
1. 鼓楼
雄伟的侗寨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它雄伟壮观、结构谨,工艺精湛,是侗族建筑技艺的集中体现。鼓楼是侗族人民作为族姓群体的外形标志和集会议事及娱乐活动的场所,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设计、建造,无图纸,数百上千根梁,彷、柱的尺寸全凭心中计算,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钉一而闻名于世。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其工艺精细,为我国木质结构建筑中所罕见。联合国官员考察后赞誉说:“中国侗族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
实践团来到“侗乡第一楼”——三江鼓楼,其建筑外形独特,楼面呈金字塔形。鼓楼内部的四根杉木大柱直径都超过70厘米,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这在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给人一种庄严、雄伟的感觉。站在鼓楼下,实践团感受到其恢宏的气势,不禁对历史和传统产生敬畏之情。
还前往了程阳八寨其中的平寨独柱鼓楼,这座鼓楼有“一木擎天”之称,俗称现星楼。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整个鼓楼由一根巨型的中柱支撑,旁边辅以复杂的支架,将建筑力学的精粹发挥到极致,历经风吹日晒雨淋仍坚固如初,是建筑界的奇迹,也是鼓楼建筑的罕有造型。实践团还在村民的引领下学习了鼓楼的历史、鼓楼的演变过程、鼓楼的建造过程等。让实践团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些古老的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的存在提醒着人们要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
2.风雨桥
风雨桥对侗族人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被视为人们和前世今生沟通的“生命之桥”或“生命通道”,风雨桥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成长,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
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世界四大历史名桥——“程阳永济风雨桥”,桥头的拦路是侗族村寨交往中欢迎来客的一种仪式。在拦路时所展现出的热情如同火焰般将你包围。她们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欢迎话语,让实践团立刻感受到自己是被期待和欢迎的客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实践团和她们进行了对歌,这种互动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能让我们够积极地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侗族文化的魅力。这是一次充满惊喜、热情和文化魅力的体验,让实践团深刻地感受到侗族人民的独特风情和友好情谊。
四、纺织染绣
从前侗族的衣服裙裤、床毯以及头巾都是用自纺自染的侗布制成,因此纺、染的制作工艺技术世代相传,是侗族妇女的主要的家庭手工业之一,这门古老土艺沿袭已达千年之久。侗族纺织技艺包括纺纱、织布、染色、刺绣等环节。其中,纺纱是将棉花或麻等纤维纺成纱线;织布是将纱线织成布料;染色是将布料染成各种颜色;刺绣则是在布料上绣上各种图案。
实践团和几个奶奶一起学习并体验了纺织技艺,奶奶们手把手教我们捻线、纺线、织布。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会深入了解侗族的文化内涵。每一个图案的寓意、每一种颜色的象征意义,都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在学习中会发现,侗族的纺织染绣技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才能掌握。那些精美的作品背后是无数个小时的辛勤付出。这让实践团对传统手工艺人充满了敬畏之情,也更加珍惜每一件手工艺品的价值。
五、百家宴
百家宴是侗族同胞集体待客的最高礼仪,百家宴的菜品丰富多样,通常有当地的特色菜肴、传统小吃和自家种植的蔬菜、养殖的家禽等。
在百家宴上,实践团能够品尝到各式各样的家常菜,深刻感受到前来参加百家宴的各种人士展现出的一种欢快积极的氛围,这种积极的氛围会感染每一个人,打破了陌生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你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团结。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情感共鸣。在结束后,还会进行歌舞篝火晚会,大家一起互动,从她们的舞蹈中去了解侗族的特色文化。百家宴不仅是一场美食盛宴,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加强社区凝聚力、促进邻里和谐的重要方式。它体现了村民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也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六、侗画
实践团踏入侗画博物馆,那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侗画立刻映入眼帘,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侗画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其用色大胆鲜艳,线条流畅自然,画面内容丰富多样,从侗族的自然风光到民俗风情,从神话传说到日常生活场景,每一幅画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故事,让人不禁为其艺术魅力所折服。实践团们了解到许多侗画作者都是普通的侗族民众,借鉴本地风雨桥、鼓楼的民间彩绘及侗族传统刺绣、剪纸等艺术,于农闲时用锅墨、蓝靛等做颜料,折木为笔,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描绘在墙壁、纸张或侗布上,用于美化生活、自娱自乐。他们用画笔描绘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所以又称农民画。
侗族簸箕画是侗族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它通常以竹编簸箕为载体进行创作。画家们利用簸箕的圆形和纹理特点,在其表面绘制出各种具有侗族特色的图案和场景。侗族簸箕画(图二)不仅展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承。同时,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装饰性,常被用于家庭装饰或作为特色礼品。
通过侗画博物馆的展示和宣传,实践团能感受到侗族人民对拥有如此独特而丰富的艺术文化而感到自豪,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侗画,以便于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行动中,为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银饰
侗族银饰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其种类繁多,包括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银簪子、银花帽等。在制作工艺上,通常采用錾刻、镂空、镶嵌等手法,将各种图案和花纹精心雕琢在银器上。侗族女子会在脑后别上银簪、银梳等,在装饰上银盘花、银头冠等头饰。侗族银饰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承载着侗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它常常在重大节日、婚礼等重要场合中佩戴,彰显着侗族人民的身份地位和民族自豪感。
侗族银饰博物馆中每一件银饰都展现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细腻的雕刻、精巧的造型以及闪耀的光泽,让实践团不禁为侗族工匠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那些复杂而富有韵律的纹饰,蕴含着侗族的文化符号和审美观念,仿佛是一部部生动的艺术史卷展现在眼前。让实践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价值,也激发了实践团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芦笙
侗族芦笙是侗族传统民间乐器,由古老的簧管乐器发展而来,至今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侗族芦笙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竹子,近距离观察和听制作人叙说:“其中白竹是制作芦笙的最佳材料。制作芦笙一般都采用三年以上的老竹,采伐竹子时也非常讲究季节性,大都在每年的立秋以后和立春以前”。
传统侗族芦笙舞有自吹自舞、边吹边舞,吹者自吹、舞者自舞俩种表演形式,图中便是自吹自舞,做出大幅度左右摇摆动作,表演独舞和对奏时则需时而旋转,时而蹲跳,以碎音颤奏和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取胜,这是侗族芦笙表演最大的特点。通过观看舞蹈,能深切地体会到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舞蹈中蕴含的各种寓意和象征,如祈求丰收、庆祝节日等,让实践团对侗族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践感悟:
在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实践团饱含百分之百的热情和活力加入到每项活动中,本着挖掘和探索文化的态度,对每一种文化都亲身技能经历和了解。使实践成员们了解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意识到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和文化的重要性,加深了对社会和文化的认知,能深刻体会到三江人民对这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以及在祖国不断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不断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时代迅速发展,网络突飞猛进的新时代,我们也应该学习老一辈的传统文化,了解民族的历史,当好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认真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